面對孩子的負向行為,除了處罰,還有其他可能嗎?
處罰真的有效嗎?
在與很多家長進行親職諮詢時,很多人會認為面對小孩的負向行為,需要嚴厲、懲罰才有效。懲罰確實能夠中止不當行為。但是,如果我們只追求立即效果,就需要去注意孩子是否有出現,因處罰帶來的負向影響。例如:
1.憎恨
雖然孩子可以遵守規定,但也因此跟父母的關係疏遠。因為孩子內在已經打從心裡認為你是一個無法溝通的父母。
2.叛逆
有些孩子對於父母的嚴格管教,他會變成「那我要比你更兇」的方式來展現,他會藉由頂嘴、唱反調等叛逆行為來表達。
3.隱藏
孩子知道展現某些行為會被處罰,因此就會用一種偷偷摸摸(只要我沒有被發現就沒有關係)。
4.轉移
案主在被處罰後,內在會產生許多情緒。這些情緒會往哪兒去呢?有一部分的人他會在其他外在行為展現出來。例如:我被爸媽責罵、處罰時我感到害怕,因此我也學到了只要我讓別人害怕,別人就不會做我不喜歡的行為。因此小孩會模仿像是父母處罰小孩時的大聲說話、打罵等方式來對待同學。另一部分的人,在被處罰後,會覺得自己不好的,沒有價值的。因此他可能會藉由討好父母的方式,或是在生活中以退縮、沒有自信的方式來面對他人。
正向教養的可能
但很多父母都會認為,若不嚴厲管教小孩,另一個方式就是溺愛。其實不然,在嚴厲以及溺愛的光譜中間,還有一種方式叫做「正向教養」。
管教(discipline),這個詞源自於拉丁文discipulus 或 disciplini ,意思是「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或 「追隨敬重的領導者」。
但孩子內在不會平白無故長出這樣的能力。真正的「管教」孩子,應該要讓他們學會自律,從內在動機去學習適當的行為,也就是遵循真理。
若只是透過處罰來控制孩子的行為,這反而是一種過於依賴外在的行為。而正向教養正是協助孩子建立於內在的自控,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為基礎,親子雙方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一種方式。
此教養方式會根據孩子的特質與發展階段,透過適當的技巧去引導及觸發孩子的動機,讓孩子學習正向行為取代負向行為,進而展現符合期待的樣貌。
父母不靠威嚇或羞辱來控制孩子。而是透過情感的連結和動機的培養,以及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來讓孩子習得自律、合作、行為原則,並使親子之間能有親密而據支持性、保護性的關係。
什麼是「溫和且堅定」
所謂的溫和,就是尊重以及肯定孩子以及自己的感受跟想法。例如:我知道你很難過(生氣、失望)」同時相信孩子能夠度過這些感受,並在過程中發展出一種他是有能力去處理這件事情的感覺。就叫做尊重。
舉例來說:假如家中出現了這樣的情境:手足衝突:兩個小孩搶玩具。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大的要讓小的
.大家都不要玩最公平
.跟大寶說等一下去買更好玩的玩具給他
但你也可以這樣回應小孩:「你想玩,你可以問問哥哥(弟弟)要不要讓你玩」、「你好想玩,好難過,但沒辦法,那是姊姊(妹妹)的」。這樣一來,你不需要總是讓小孩學會「忍讓」,也可以讓被拒絕的那一方的情緒得已被照顧。 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內在的需求是有被看見,且被「回應」。
這邊要注意喔,此時大人的「回應」,並不表示答應以及認同。回應孩子的需要是很重要的,當他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跟尊重時,有時情緒就會緩和許多。但或許這樣還不夠,此時就需要堅定當作第二步了。
而什麼又是堅定呢?我們用界線來舉例。堅定就是父母需要設定界線,且努力維持界線。而維持界線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要保護他們安全,以及促進他們社會化的能力。例如:寫功課的時間。
父母通常會希望孩子一回家就馬上把功課做完,但孩子通常會希望先有放鬆的時間。這時候雙方就可以一起討論適合完成作業的時間,和這時候就要搭配一些規範的設立。
好比你可以說「只能在做完作業後看一小時電視」、「我只有在七點到八點之間幫你檢查作業、簽聯絡簿,超過這個時間我就不幫你檢查了」等等。當孩子基於對這個限制的理解,以及對於自己應負的責任而共同設定的規範,他們也會比較願意遵守。
正向教養講求的「尊重」、為孩子創建「價值感與歸屬感」,一個孩子唯有在安全的、被支持的、知道自己被在乎、知道行為的界線與框架的情況下,才能在內在發展出追隨真理的能力。
而這樣到目標是靠處罰無法達成的。因此看到這邊的爸媽,若過去你們也習慣用處罰當作是管教小孩的方式,且感覺孩子的問題行為並沒有改善。不妨暫時放下處罰,改用其他方式吧。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孩子的性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給爸媽的10個教養守則建議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打破5種不正確的教養觀念
.正向教養: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先做「1件事」有助於孩子更勇於承擔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