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不離婚,真的能讓孩子比較好?揭開《夢遊樂園》虛實之間帶傷的愛

不離婚,真的能讓孩子比較好?揭開《夢遊樂園》虛實之間帶傷的愛

電影《夢遊樂園》以如夢似幻的敘事手法,呈現16歲少女美樂面對雙親關係生變時的心理變化。當她逐漸發現眼前的一家和樂,竟是爸媽刻意裝模作樣、粉飾太平的假象,挫敗的她逃到荒廢的兒童樂園,並沉溺在自己編織的幻境世界 — 懸月王國。

文章目錄

隨著奇幻又荒謬的故事情節,彷彿走進美樂的潛意識裡,透過扮裝遊戲,將心裡的悲傷不安寄託在神秘的國度。觀影的過程中,觀眾彷彿也共同經歷了她感受被矇騙的憤怒、害怕被拋棄的絕望,以及對爸媽又愛又恨的混亂糾結。

當大人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而勉強維繫著徒有其表的婚姻,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夢遊樂園|離婚|婚姻|小孩

「你們的事情我早就知道了,不要再把我當成小孩!……
從你們帶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我就已經不再屬於你們了!」-《夢遊樂園》美樂

是恨還是對愛的渴望?現實與夢境交織的掙扎崩解

「我只是想…如果我也能幫家裡賺錢,你們是不是就不再每天吵架了?」-《夢遊樂園》美樂

在《夢遊樂園》裡,美樂目睹爸媽為了家中經濟問題發生爭執,於是自作主張在學校販賣爸爸公司的「山寨」產品,結果卻被其他同學的家長投訴……。

當美樂感受到爸媽的關係衝突風暴,她嘗試做些什麼,來避免大人的分開,有些孩子甚至會將大人的爭吵歸咎於自己,而產生擔心、焦慮與自責的情緒。

看似完整,實而破碎的婚姻,就像廢棄樂園裡搖搖欲墜、危機四伏的施工現場,嘩地一聲瞬間崩解。

即使被刻意隱瞞的事實是傷人的,然而,使美樂感到痛苦的或許不是爸媽離婚本身,而是自己在過程中未曾被聆聽、考慮與告知,這往往導致孩子對爸媽有更多的憤怒與不諒解。

夢遊樂園|離婚|婚姻|小孩

「你們知道我想要什麼嗎?」-《夢遊樂園》美樂

山丘上背負貸款,卻仍依偎著彼此、欣賞落日餘暉的一家三口,彷彿是美樂內心對於「家」的美好投射。萬萬沒想到上一秒的美好,下一秒卻轉瞬即逝,就好像美樂一直以來相信的、習慣的種種,都漸漸瓦解與陌生……。

懸月王國殘酷試煉的最終章,是美樂直面潛藏在自己內心最深的恐懼-不被愛與被丟下的孤單。她用盡全力將它們釋放,最終選擇接受現實並好好安放它們,於是在黑夜落幕、下個日出之時,美樂用自己的方式獲得了重生。

夢遊樂園|離婚|婚姻|小孩

「你們看!連你們也演不下去了吧!」
-《夢遊樂園》美樂 

沒有最好的時機,只有「最少的傷害」

夢遊樂園|離婚|婚姻|小孩

「台生,我們離婚吧!再繼續這樣裝模作樣下去,對美樂太殘忍了。
我不要連她心中最後那些美好的回憶,通通都只剩下對我們的恨」
-《夢遊樂園》慧敏

國內學者發現,雙親離婚的時間點會影響孩子的親密關係,以及未來對婚姻的期望。

離婚時間點,對孩子的影響

當孩子在兒童期(12歲前)經歷雙親離婚的過程

經常感到驚恐、害怕與無助,時刻擔心「家」會因此瓦解。成長階段少了其中一方的依附經驗,也使孩子對親密關係有較多期待與渴望,到了成年初期容易有約會對象、早婚的情形。

若孩子在青春期(12歲後)經歷這個過程

因為認知能力的成熟,較能理解雙親離婚背後的脈絡,並從生活的蛛絲馬跡中預期這是必然發生的結果。

比起結構完整,「實質的相處情景」對孩子影響更大

有些青少年認為,面對爸媽長期關係不和睦或冷戰,自己感到痛苦且折磨,爸媽與其維繫爭吵衝突的不快樂婚姻,不如分開的好;有些青少年發現自己在爸媽終於決定離婚的瞬間,反倒有「解脫」的感覺;也有些青少年談到名存實亡的婚姻最終分開,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對爸媽可能離婚抱持平常心。

由此可見,雙親「長期的關係品質」相較於「離婚與否」,前者對孩子來說,是更加重要,也更具影響性的!雖然青少年較能以積極、接納且客觀的態度,看待雙親離異的事件,卻也因為長期目睹婚姻的負向經驗,到了成年初期晚婚、不婚的可能性偏高。

此外,也有國內學者發現,即使雙親以「為了孩子好」為初衷,而勉強維繫婚姻,但若雙方衝突長期存在、實質感情破裂,可能導致孩子與任何一方皆難以有實質上親近的感受。看似家庭結構沒有改變,然而,實際上連結只是形式上的,無法在情感關係層面提供支持與幫助。

夢遊樂園|離婚|婚姻|小孩

守護孩子的內心世界,可以怎麼做?

如果自己或身邊有人正處在離婚風暴中,可以把握3個要點,讓我們即使無法跟伴侶繼續走下去,仍能成為給孩子最少傷害的家長。

要點1| 別讓孩子長期目睹雙親爭吵、冷戰

離婚的過程同時也是孩子學習大人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問題的重要時刻,包括大人間的溝通互動模式、衝突事件的危機處理、關係品質經營等。

要點2| 離婚過程,仍維繫良好親子關係

離婚的過程中與孩子保持舒適良好的親子互動,有助於孩子面對生活變動的情緒調適,以及往後親密依附關係的發展。

要點3| 離婚後,重建新的親子關係

離婚之後,不論是否與孩子同住,盡可能不要中斷對孩子的照顧承諾與關心支持—延續家長雙方能給予的資源,並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方或過度干涉已約定好的親子會面安排。

另一方面,孩子身邊的外部資源或支持網絡也是相當重要的,從同儕朋友、心理社工等專業人員、親戚鄰里等都是可能的支持夥伴:

同儕朋友|可提供傾聽宣洩的出口,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

專業人員|社工師、心理諮商師、老師等,能針對有需求的青少年,適時給予關懷、提供情緒支持,並傳達重要的訊息。

家外成年人|當雙親衝突伴隨了親子關係的緊張,其他家人以外的成年人(如較親近的親戚、鄰里等)可部分滿足孩子在關係上的需求,降低產生憂鬱情緒的風險。

面對雙親的離婚風暴,真正在孩子心中留下傷口的,或許是始終沒有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以及曾被否認存在的憤怒、恐懼與悲傷。每個在現實生活中被「家」所傷,而尋求其他寄託(如劇中美樂逃到自己幻想出來的懸月王國)的孩子,都需要被好好地接住。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本文由【雞湯來了】授權 
 文/不離婚,真的能讓孩子比較好?-揭開《夢遊樂園》虛實之間帶傷的愛
 更多文章請見 雞湯來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產後調理院》太寫實!「就算你在職場上呼風喚雨,羊水破的那一刻,你就是一個普通媽媽。」
一個新手媽媽最真切的告白:不需要為母則強,你可以很堅韌勇敢,也可以偶爾脆弱敏感

看更多雞湯來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