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哺乳心樂園】有新生兒黃疸時,一定要停母乳改配方奶嗎?

【哺乳心樂園】有新生兒黃疸時,一定要停母乳改配方奶嗎?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寶寶出生後,遇到的第一個最常見的住院原因就是新生兒黃疸。剛為人父母聽到寶寶要住院都會非常的不捨。本文就來談談新生兒黃疸和常見的迷思:新生兒黃疸的時候,一定要停母奶換成配方奶嗎?

文章目錄

黃疸│新生兒黃疸│母乳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很常見的問題,一般在出生的第一週內出現。全球統計顯示,新生兒黃疸在足月兒中的盛行率約五成,而早產兒的發生率更高達80%。新生兒黃疸的成因是,因為血中的總膽紅素過高而造成寶寶的皮膚與鞏膜變黃等表徵,稱為「高膽紅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新生兒黃疸成因

膽紅素主要的來源是紅血球,紅血球破壞後,經代謝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經轉化後,主要由糞便排出。成人的紅血球壽命為120天,而新生兒的紅血球卻只有80天左右。除了血球代謝快之外,肝臟酵素較不成熟、血中白蛋白濃度低、腸肝循環較高、排便狀況不佳等因素,造成新生兒比較容易發生黃疸。

膽紅素又分為直接型膽紅素和間接型膽紅素。其中,間接型膽紅素是脂溶性且具有神經毒性,可以通過血管大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過高可能引起核黃疸,造成神經傷害。然而,過高的直接型膽紅素可能代表著有肝臟疾病或是系統性疾病。 

新生兒黃疸分類

新生兒黃疸分類如下:

生理性黃疸

上述各種因素會造成新生兒在出生的第二、三天出現黃疸,第五天達到高峰之後慢慢消退,通常不超過二週,這就是「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

不符合生理性黃疸定義的則稱為「病理性黃疸」,需要積極處理和治療。譬如出生48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血中總膽紅素值每日增加5mg/dL以上;「直接型膽紅素」濃度超過1mg/dL;直接型膽紅素占總膽紅素20%以上;足月兒出生兩星期後,黃疸仍持續(延遲型黃疸),都是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包括母親與嬰兒的ABO血型不合、產傷、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半乳糖血症)、紅血球酵素缺失(蠶豆症)、出血性問題、感染、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等。


高膽紅素血症的危險因子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22年修改了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以及可能造成神經傷害的危險因子,並建議醫療人員在寶寶出生的12小時內評估黃疸,在出生的24~48小時內檢測黃疸指數。

未滿40週的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出院前黃疸指數接近照光指數、任何原因造成的溶血性疾病、手足曾接受過照光治療、蠶豆症、完全母乳哺餵但奶水攝取不足、頭血腫或產傷、唐氏症、母親有糖尿病者都是高風險族群。

而容易造成神經傷害的危險因子則有週數小於38週(風險隨週數遞減而增加)、血中白蛋白指數小於3g/dL、溶血性疾病、蠶豆症、敗血症、出生24小時內臨床不穩定者。


母乳哺育不良引起的黃疸

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星期,黃疸合併持續性體重減輕,則稱作「母乳哺育黃疸」。這個名稱讓人覺得是餵母乳造成黃疸,讓家長有莫名的罪惡感。其實母乳哺育黃疸並非是哺餵母乳造成,而是與奶水攝取不足有關,應被稱作「攝取不佳型黃疸(suboptimal intake jaundice)」。

每天親餵次數少或是哺乳效率不彰,導致奶水和熱量攝取不足,造成糞便排出少和腸肝循環增加,使得黃疸指數上升。目前已經不再建議補充葡萄糖水,正確且頻繁的母乳哺餵,才能減少母乳哺育黃疸的發生。當然,體重減輕過多或嬰兒出現脫水,可在親餵時,加壓乳房、哺乳後擠出乳汁或經評估後適量補充配方奶,確認嬰兒哺乳狀況良好,且喝到足夠的奶水,是產後泌乳顧問與醫護人員的重要工作。

母乳乳汁性黃疸

有些全親餵的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體重穩定增加的情況下,若黃疸仍持續存在,則稱為「母乳乳汁性黃疸(breast milk jaundice)」。母乳乳汁性黃疸可持續長達三個月。研究也發現約34%的全親餵寶寶黃疸指數在滿月後仍有5mg/dL以上(肉眼可見眼白的部分仍偏黃),9%在10mg/dL以上,而1%在12.9mg/dL以上。

這些寶寶通常健康良好,哺乳與排泄狀況也很正常,泌乳顧問與醫護人員需要確認他們的哺乳與生長狀況,排除造成黃疸的其他疾病,並持續追蹤到黃疸值恢復正常。

延遲性黃疸

黃疸持續大於兩週稱為「延長性黃疸(prolonged jaundice)」,延長性黃疸的嬰兒中有少數是由肝膽疾病引起的黃疸,需要儘早診斷與治療。

根據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建議,嬰兒大便的顏色若有異常(嬰兒大便顏色辨識卡的1號至6號)時,應儘快至醫院進行評估。全親餵寶寶在出生三至四週後,或配方哺餵的寶寶在出生兩週後仍有黃疸者,則需要抽血檢驗總膽紅素和直接型膽紅素的數值,以排除肝膽疾病。

黃疸│新生兒黃疸│母乳

新生兒黃疸的預防與治療

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採用照光治療,使用波長從460nm~490nm 的光波治療,475nm藍光效果最佳。太陽光中含有太多的波長且可能會造成高體溫、脫水、曬傷等問題。動物實驗顯示藍光對視網膜有潛在傷害的可能,所以建議使用眼罩。照光時,加上布簾遮蓋照光光線,研究顯示可能可以促進照光效果,但臨床上使用時,也要注意避免妨礙觀察。

另外,研究顯示照光治療中的寶寶不需要常規翻身,除了考慮趴睡的風險外,翻身並沒有特別的幫助。黃疸指數在照光治療中仍持續爬升可能造成神經傷害者,則需要換血治療。

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需要注意的是24~48小時內出現的早發性病理性黃疸,需要積極評估與治療。若是母乳哺育狀況不良引起黃疸值過高,應由泌乳顧問與醫護人員評估母嬰哺乳情形與嬰兒排泄生長狀況,儘量維持哺乳並視狀況補充奶水,母親自己擠出的奶水或是配方奶均可考慮,可以合併照光治療進行,並持續追蹤到膽紅素值穩定為止。

 

陳韻寧醫師

陳韻寧醫師

【專欄說明】華人泌乳顧問協會旨在營造一個能提供符合華人文化、特點的人力資源、專業諮詢、技術交流的母乳哺育專業團體,協助泌乳婦女照顧,以提升母乳哺育家庭生活品質。專欄將由協會中的專業泌乳顧問輪流執筆,推廣正確觀念,讓有心哺乳的媽媽都能得償所願。

現任/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博仁綜合醫院兼任兒科主治醫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寶寶的皮膚、眼睛開始變黃?認識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不奇怪!把握照顧方式與注意事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