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曾郡秋專欄】當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請停止要他說「對不起」

【曾郡秋專欄】當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請停止要他說「對不起」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兩起嚴重社會殺人與傷人事件的犯罪者,一位已擁有相當的社會地位與知名度,一位從小就在優渥家庭環境裡長大,為什麼會管不住自己的情緒,用暴力的行為來面對自己遇到的問題?

    這陣子應該有不少父母親注意到兩則新聞,一則是7-11超商於某日清晨發生命案,起因為蔣姓男子因未戴口罩被店員規勸,後竟持刀猛刺30歲蔡姓店員致死一案。蔣姓男子身分被起底,為知名紙雕師。而另一則新聞則是因名車瑪莎拉帝被擦撞,張姓男子手持球棒夥同他人將18歲宋姓大學生打成重傷,宋姓大學生曾一度昏迷住進加護病房。

瑪莎拉蒂富少
(圖/shutterstock)  

正義,該如何定義

    「我們每次聽到這種新聞時,出現在心理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是不是都會覺得『這種人不如死了算了』,或開始指責這些父母『你們怎麼會教出這種小孩』?」

    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舉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內的重要概念為例,劇情描述一位犯下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李曉明,圍繞在他身邊的加害者與受害者,怎麼重建生活的故事。而在這樣的事件裡,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需要被懲罰?誰又值得找回自己的人生?

    而每每這樣類似的事件發生後,社會輿論總是充斥著正義之聲,多數人會自然的為事件裡的人們貼標籤,惡之欲其死的想法在此刻極為自然,卻不知道一個看似很正義的想法,卻有可能引起其他牽連與波動。你的正義可能無法拯救任一個家庭,反而可能毀掉了更多。

教養,影響孩子一生

    每個人都會生氣、也都曾憤怒。葉北辰說,但事實上,我們與這些犯罪者之間,並沒有距離,差別只在「你我沒有出手而已」。而有沒有出手,確實就和教養息息相關,葉北辰表示,教養這件事,說穿了就是:「我們如何去影響一個人」。

    如果你可以發揮影響力,引導你的孩子面對憤怒、處理憤怒,當他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情緒時,他就不會變成用暴力來處理問題的人。很多父母親若發現孩子用「打人」的方式去面對他遇到的問題,多半都有幾個反應:

1.告訴他「你不可以這麼做,這麼做是錯的」。

2.要孩子馬上認錯。

    但葉北辰認為,父母該做的,不是馬上告訴孩子你不該這麼做、這麼做是錯的或是立刻要他對不起!而是要去教小孩子:面對憤怒。「因為我們的社會,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都鮮少教孩子去面對憤怒」,他認為,要教孩子覺察情緒,但不要壓抑情緒。

瑪莎拉蒂富少
(圖/shutterstock)  

    比如蔣嘉凱曾接受節目《大師來了》專訪,他說他自己「好不容易做到一個國際遊戲的主架構師,然後,這時候叫我放下一切,我要回去陪一個我相處沒有多久的爸爸。」蔣嘉凱在媒體上表示,他父親是性格剛烈的黑道大哥,脾氣很硬,蔣嘉凱也自承自己想做一件事就做到底,和他父親很硬的個性很像。很硬,其實也就代表某種壓抑的情緒。

    葉北辰說,當孩子犯錯時,要讓孩子說出自己憤怒時的感覺,是心跳加速、全身緊繃,還是胸口緊痛、喉嚨處緊熱⋯⋯,這等於是教會孩子去體驗情緒,並說明情緒,因為如此梳理情緒,才有機會去找各種不同表達憤怒的方式。 

理解孩子在同儕面前的樣貌

    接下來,就是要去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如一個孩子若曾經在一個環境裡或同儕團體裡,而這個環境或團體的氛圍是,若不揍人就代表自己虛弱,當然他就會習慣在面對問題時,用極端的情緒和暴力來解決。

    葉北辰表示,一個小孩的心性養成,和他從小家庭環境有關,再配上個人特質,同儕關係等等條件,如果當這個孩子覺得:我擁有權力且不可一世!或是我必須在同儕關係裡,用逞凶鬥狠證明自己!比如瑪莎拉蒂富少就是處於這樣的情境,他與同儕間,應該也是用逞凶鬥狠來確認關係和地位,才會在一瞬間找來那麼多人,一起犯下這起社會事件。

與孩子一起體驗人生

    和孩子一起面對他遇到的問題,教他體驗憤怒,並告訴他舒緩憤怒的方法,包括:深呼吸、運動,或是和好朋友與父母親說出他所經驗的憤怒,而非立即指責: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快說「對不起」!

    所有的暴力都是憤怒的情緒不曾好好面對,他表示,再怎麼優雅的父母可能會教出兇悍的孩子,或怎麼兇惡的父母也有可能會教出優雅孩子,教養要注重身教,並重視過程,才能避免養成用暴力去面對問題的孩子。


延伸閱讀
孩子的性格與人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10個教養守則建議
瑪莎拉蒂惡少爸「9度鞠躬」致歉:我們已心力交瘁⋯⋯環境真的有差!0~3歲父母教養,孩子氣質大不同!


曾郡秋
曾郡秋
一名媽媽,京秋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台灣好色計劃主持人。

繼續閱讀
看更多曾郡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