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怡君專欄】總和孩子說「等一下」,你明白其中真正的用意嗎?
為什麼我們這麼生氣?因為過去「經驗」告訴我們,「等一下」只是拖延戰術,孩子們心裡的真心話是「我才不要」!那麼反過來想想大人們的「等一下」又是什麼意思呢?
推薦閱讀:面對孩子的為什麼,妳總回答不出來?3招教妳用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從此不詞窮!
(圖/shutterstock)
「等一下」之後才是關鍵時刻
你一定發生過孩子拉著你像發現新大陸般,什麼都想告訴你,只是那時手邊正忙,也沒心情靜下來聽;或者孩子跟你告狀、抱怨、發表各種意見時,你覺得那真是芝麻小事,早已聽過幾百遍而心不在焉;然而直接拒絕似乎不妥,於是也採用拖延戰術,「等一下」就脫口而出。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抗議:「我們真的在忙啊,有時候真的沒辦法被打斷!」的確如此,正在講電話、大火炒菜、需要專心處理一份文件……原本就有前後順序,甚至關乎安全,當然必須讓孩子學習察言觀色、判斷情勢,請孩子練習稍等也是很好的生活教育。
關鍵便在於「等一下」之後,你還記得自己的承諾嗎?有回頭去找孩子,問一問原本他想說些甚麼呢?原本興致勃勃、自信滿滿的孩子,在每一次「等一下」之後,也就漸漸領悟出這句話真正的含意:「我不感興趣」或「這對我一點都不重要」。大人的反應無形耗損孩子的熱情,他們不覺得自己真正被關心,也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注意,最後終於知道安靜沉默、別去吵大人還比較容易被稱讚懂事乖巧。
諷刺的是,等孩子再長大一些,我們又反過來「鼓勵」他們發言,期待他們積極熱烈回應每一個問題,希望孩子們向父母傾訴心事……只不過為時已晚,想要再次驅動孩子開口說話,紀錄不良的大人都無法輕易取信於孩子;而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孩子,此時也更難從競爭的環境裡建立成功經驗。
推薦閱讀: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技巧》親子完美溝通,作者親身實戰給你看
發自內心的聆聽,孩子便能更主動對談
(圖/shutterstock)
女兒五歲時,我帶著她兩人到台東自助旅行兩週,我們一個定點待在同一間民宿,待久了就跟著老闆送往迎來,每晚都有「新鮮人」。這對謹慎敏感的女兒是個不小的挑戰,見到陌生人總是安靜依在我身邊保持警戒狀態。
之後來了幾位二十幾歲的姊姊們,她們晚上聚在一起聊天時,不僅會向孩子主動介紹自己,也邀請女兒加入對話,女兒若難得「開金口」,她們會專心聆聽也即時回應,孩子像是找到舞台的明星一樣,眼睛閃閃發亮,就算聽不懂聊天內容,也會想盡辦法插一兩句話。
民宿老闆人緣好,人氣客廳裡不只有住宿客人,也有前來串門子的老友,週日晚上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女兒是現場唯一的小孩,她整晚輪流挨到每個小團體旁邊,聽聽大人們聊些什麼,連三個大男人打撲克牌,她都在旁邊流連忘返。
為什麼平常敏感謹慎的她竟主動坐進人群呢?我發現這裡的每個大人都對孩子傳達「我對妳感興趣」的訊息,不是刻意假裝出來的聆聽,而是發自內心想跟孩子對話,女兒從別人認真眼神中感受自己的價值,而願意讓對方更了解自己。
大人們不也是如此嗎?想想戀愛時最美了,另外一半對自己什麼都感興趣,什麼都慷慨地給予讚美,那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真的很棒呢?
團體裡學習等待,在家必須優先對待
當孩子逐漸脫離家庭生活圈,開始有同儕互動、學校生活時,「等一下」幾乎是生活日常:舉手回答老師問題、排隊上廁所、輪流拿午餐……每一件事都有了新的規範,再也無法隨心所欲。
團體生活需要互相協調,一位老師無法同時傾聽、照顧這麼多孩子,孩子們也開始練習同理心,從互動中慢慢累積各種資料庫,培養出一套判斷優先順序的邏輯。而這些無形知識也會同步回饋到家裡的生活中,孩子將會理解父母正在做的事,更能分辨「等一下」代表什麼含意。
「等一下」不能是便宜行事的敷衍之詞。請孩子稍等之後,我們必須準備好自己的狀態,然後回頭開口:「現在我可以專心聽你說,你想告訴我甚麼呢?」
延伸閱讀
.【羅怡君專欄】生活中的挑戰.都是創意的培養皿
.【羅怡君專欄】當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是假的
羅怡君
從事媒體公關12年,才發現最難溝通的就是最親近的人。喜歡閱讀小說,近年來成立專屬孩子的讀書會,與孩子們一起經歷成長與青春的各種滋味,在小說裡找到安頓身心的宇宙。
臉書/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