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健康與疾病> 寶寶疹子分辨,腸病毒、玫瑰疹、水痘⋯照護全攻略

寶寶疹子分辨,腸病毒、玫瑰疹、水痘⋯照護全攻略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腸病毒、玫瑰疹、水痘等疾病都會使寶寶身上冒出疹子,是身體出現異常的一種信號,不過媽咪們無須因為寶寶長疹而感到擔心,因為一般在幾天過後,長疹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通常醫師會根據寶寶長疹的顏色及模樣,診斷出所罹患的長疹的疾病種類,若在發高燒時,伴隨可疑的長疹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治療!

文章目錄

當寶寶感染腸病毒、玫瑰疹、水痘等症狀,身體的不舒服便會讓孩子哭鬧不停,一旁的家長看得好焦急!我們請到專業皮膚科醫師分析6種常見的長疹疾病,並教導家長面臨長疹症狀的預防措施及應對方法。

感染│長疹疾病│寶寶疹子分辨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6種伴隨疹子症狀的常見疾病

1. 水痘

彭賢禮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林宏謙表示,經過2~3週的潛伏期之後,大多數病患會先出現發燒發冷、頭痛、疲倦、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寶寶首先會開始發燒至37~38℃,約1天過後,臉部、胸部、腹部等部位會出現紅色的疹子,第2天後,長疹的部位會開始化膿,3~4天之間,會擴散至頭部、口腔和性器官等各個部位。

依據時間的不同,會表現出紅色丘疹、水疱、膿疱、結痂的膿疱,異常搔癢是其特徵,有時會癢會痛,所以常會會因為騷癢而弄破水疱引發感染,甚至留下疤痕。水痘的皮疹會逐漸結痂,發燒的狀況也會逐漸改善,等所有水疱都結痂後便不具傳染力,通常得過一次後就會終生免疫。

引發原因

主要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通常由呼吸道吸入感染,但若弄破水疱直接接觸也可能會被感染水痘,傳染性強,尤其好發於9歲以下的小孩。

預防方法

  疫苗接種: 

 (1)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可維持至少7年以上。而成人仍有部分於接種疫苗後感染水痘,但感染後的症狀較減輕微。 
 (2)接種劑量:出生滿12個月至未滿13歲接種一劑,13歲以上接種二劑,間隔4~8週。
 (3)常規預防接種對象及時程:自2004年1月1日起,政府提供2003年1月以後出生且年滿12個月以上的幼兒免費接種。

寶寶疹子分辨│水痘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2. 麻疹

潛伏期約10~14天,發病的初期有結膜炎與一些上呼吸道症狀,寶寶會先出現高燒、倦怠、咳嗽、鼻炎、結膜炎等症狀。出疹子之前,在頰黏膜內側會出現克氏斑 。一般麻疹都是先從臉部開始出現紅斑丘疹,然後由上往下,漸漸蔓延到脖子、手臂、手掌、身體,最後是腿部、腳掌,麻疹大多不會發癢,常有一些小的出血點,疹子之間會互相融合而成為較大的斑塊,第三天後,會依出現先後次序開始消退,在恢復期會留下棕色的色素沉澱,並可能會出現脫皮現象。

沒有併發症的話,發燒與皮疹的病程約持續7~10天。診斷重點除了克氏斑以外,還有所謂的「3C」,即明顯「結膜炎」、「流鼻水」與「咳嗽」的症狀。麻疹病毒的致病力相當高,沒有麻疹免疫力的個體接觸到病毒以後,絕大部分都會發病。麻疹有時候會併發肺炎、腦炎等病症,在嬰幼兒時期特別容易發生併發症,也可能導致死亡。

引發原因

由麻疹病毒引起,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潛伏期7~18天,通常為14天,發疹之前後各4天最容易傳染。寶寶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持續6~9個月,所有不曾得過麻疹或者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但得過麻疹的人有終身免疫力。

預防方法

 (1)注射含麻疹活性減毒的疫苗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
 (2)常規預防接種時程: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寶寶疹子分辨│麻疹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3. 德國麻疹

感染德國麻疹臨床上病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疹子約維持3天。約有20%~50%並無明顯的發疹,有部分受感染的人會關節痛或發生關節炎,尤其是成年女性。而年紀越小的小孩,潛伏期越不明顯,初期可能是輕微的發燒與鼻咽炎,從臉部開始由上往下迅速蔓延出現紅斑疹,第二天會開始由上而下消失,典型的病例出疹狀況只會持續三天,不會有色素沉澱。

引發原因

由德國麻疹病毒所引起,可由接觸到感染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傳染。潛伏期約14~17天,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至少4天都會傳染。

預防方法

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均可產生永久性的免疫,媽咪懷孕可施打疫苗,有免疫的母親生下的嬰兒,大約6~9個月內有媽媽的抗體保護。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德國麻疹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將近98%~99%的易感性宿主,可經由預防接種產生明顯的抗體反應。

寶寶疹子分辨│德國麻疹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4. 玫瑰疹

因其為玫瑰般色澤的疹子,因此命名為玫瑰疹。達到40℃的高燒會持續3~4天,伴隨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與腹瀉,頸部或耳朵後面的淋巴結會開始紅腫。因為罹病的寶寶年齡很小、體溫上升很高、沒有明顯的症狀,常會使人擔心有敗血症的可能。但是這些病童在用藥退燒以後,精神與活力大多良好,有經驗的醫師常常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就會預測可能是嬰兒玫瑰疹。退燒以後,在臉部與軀幹會出現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四肢較輕微,不會感到搔癢。無需進行特別治療,但會出現傳染的危險,所以須注意。

除了患病者年齡很小、燒很高、活力很好的特點以外,「燒退以後才出現疹子」也是診斷的要點,因為其他感染症的疹子幾乎都是在燒到最高的時候出疹子。初期玫瑰疹發作,容易被誤以為是藥物過敏或其他病毒疹,必須根據特點做綜合判斷。

引發原因

由病毒感染所引起,以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最為常見,由於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體內有來自媽媽的抗體保護,所以較不容易罹病,但是當嬰兒6個月大之後,發病機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好發於6個月至2歲半的嬰幼兒身上,其潛伏期約5~15天。 

預防方法

玫瑰疹全年都可能發生,以春、秋兩季發生機率最多,要特別注意。傳染途徑以飛沫傳染為主,病毒多在健康成人的唾液中,經由口腔、鼻腔或結膜黏膜進入嬰幼兒體內,進而發病。很少經由接觸傳染,所以並不容易造成大流行。

寶寶疹子分辨│玫瑰疹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5. 腸病毒

腸病毒以「疱疹性咽峽炎」、「手口足病」都是最常見的典型症狀,疱疹性咽狹炎患童通常會發燒、口腔後部出現水泡潰瘍,比較大的孩子通常會喉嚨疼痛,小小孩則有拒食的傾向。潰瘍持續1週左右。手口足症患童於手掌、腳掌、有些於手肘、腳膝蓋或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之紅疹,疹子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其中腸病毒71型的疹子較小需仔細觀察,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結痂,口腔也會發生潰瘍。

近期是腸病毒的流行高峰期,因此許多家長會因為寶寶手上或腳上有一些紅疹而緊張求醫,其實,大多數腸病毒都是一個良性可自然痊癒的病程,給予支持性治療即可。許多較嚴重的個案發生併發症則以腦炎、腦膜炎、心肌炎、出血性結膜炎為主,則需密切觀察。

引發原因

目前發現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71型腸病毒。腸病毒將可能引起多種疾病,潛伏期約3~5天,有些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有時候則會出現比較特殊的臨床表現。

預防方法

目前仍未研發出可應對的疫苗,而且通常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寶寶一年有可能得到2~3次腸病毒的感染。腸病毒經由飛沫傳染,例如噴嚏、咳嗽時所產生的口鼻分泌物,或糞便亦可能是傳染途徑之一,所以會提倡多洗手、戴口罩的保護性措施。

特別整理腸病毒的臨床症狀供大家參考!

腸病毒常見臨床症狀

疱疹性咽峽炎

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手足口病

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

流行性肌肋痛

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凝血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

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寶寶疹子分辨│腸病毒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6. 猩紅熱

3大臨床症狀為「咽頭炎」、「發高燒」、「皮膚疹」,有時伴隨著頭痛、嘔吐、腹痛等症狀,此時寶寶容易被誤診為一般感冒或腸胃炎,1~2天後,從頸部開始出現瀰漫性紅色點狀皮疹,向下蔓延到軀幹及四肢,皮疹有時候會有輕微癢感,皮膚摸起來會有點粗粗的觸感,尤其在頸部、腋窩、腹股溝處等皮膚皺摺處,紅疹更明顯,一般而言,患處非常搔癢,過了2~3天之後,舌頭會出現顏色像草莓一樣鮮紅的疹子,紅疹約3~4天開始消退,皮膚會開始脫皮,但不會留下疤痕。

皮膚以外的症狀,包括喉嚨紅腫疼痛、頸部淋巴結腫大、草莓舌合併嘴周泛白。在發病的頭2天,舌頭上覆蓋一層白色分泌物,中間散佈著紅腫的乳突,稱為「白色草莓舌」,發病的第四天會有白色分泌物脫落,舌頭變紅且發亮,稱為「紅色草莓舌」。有機會引致中耳炎、肺炎、腦膜炎、骨或關節毛病等併發症。

引發原因

主要是感染了A型鏈球菌,10歲以下兒童為高危險群。A型鏈球菌可存活於患者的口腔、咽喉和鼻子,透過飛沫或直接與受感染的呼吸系統分泌物接觸而傳播。潛伏期約1~3天,一開始會出現咽頭炎、發燒、頭痛、嘔吐等情形,1~2天後開始出現紅色點狀皮疹,一般而言,紅疹約3 ~4天開始消退,會有脫皮現象,可持續1週至1個月。

預防方法

目前並無疫苗可以預防猩紅熱,但保持良好個人及環境衛生,可減低感染機會,當雙手被口鼻分泌物汙染後,應立即用清潔劑洗手,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若已感染,抗生素可有效治療猩紅熱。如出現猩紅熱的病徵,應儘早求診,並依照醫生的指示服用抗生素、退燒藥物,多休息和補充水分,有助於緩解症狀。

寶寶疹子分辨│猩紅熱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Part 2.寶寶疹子照護篇

寶寶長疹時的應對方法

寶寶皮膚發疹的常見原因,其皮疹型態及合併症狀並非每個人都一樣典型,但如果只是單純皮疹而未合併其他不適症狀,小朋友活力也都正常,媽咪們可先自行觀察。 

  • 確認是否因發燒而引起的長疹
    首先應該測量寶寶的體溫,確認長疹是否因發燒而引起。因為有時在發燒時也會出現長疹的狀態。
  • 確認全身的長疹狀態
    如果出現長疹的症狀,首先應將寶寶的衣服全部脫掉,從頭部開始,到耳朵、口腔、身體、腿部,一一確認全身長疹的狀態,因為這是找出引發

長疹病因的重要線索,才能在接受診療時對醫生說明情況,對治療產生幫助。 


如何緩解疹子的搔癢症狀?

林宏謙醫師表示,首先,媽咪們必須先確認造成搔癢的可能原因,例如最常見的6種伴隨長疹症狀的疾病、接觸性過敏、食物過敏而引起的搔癢、藥物過敏造成的搔癢、皮膚乾燥造成搔癢、汗疹引發搔癢等,寶寶的皮膚細嫩,較易受外界環境及過敏原影響,因此也會有各種搔癢症狀。

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會造成皮膚搔癢的原因很多,若搔癢症狀持續,仍建議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另外,在就醫前家長必須先仔細觀察小朋友搔癢時皮膚的表現,如果出現任何皮膚疹子,媽咪須記住疹子的外觀或拍照,提供醫師參考,因為皮疹外觀常會因時間而有不同變化。

如何緩解搔癢症狀?林宏謙醫師說明,由於搔癢的感覺會因為體溫升高而惡化,所以,「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有助於緩解癢感,可以適度的涼水冰鎮,在沒有傷口的狀況下,建議可沖冷水或隔著一層毛巾冰敷局部較癢的地方,或是使用痱子水或痱子膏,減少癢的感覺。

另外,媽咪也要減少寶寶的活動量,因為體溫升高及流汗,都會加重搔癢感。媽咪最好不要幫寶寶擦拭成人的止癢藥膏,畢竟寶寶的皮膚不同於成人,坊間涼涼的藥膏常含有薄荷等成分,臨床上也偶爾會遇到使用藥膏止癢,反倒引發過敏的狀況,要特別留意!

寶寶疹子分辨│搔癢│皮膚
(寶寶疹子分辨與診治。圖/shutterstock)

哪些疹子的狀況必須緊急就醫?

皮膚長疹通常都不太有急需到醫院的狀況,除非是突發性的蕁麻疹,造成寶寶搔癢難耐而無法入睡,才需要就診打針以止癢,但若是皮膚疹合併身體其他不適症狀,如發燒、肚子痛、關節痛、喉嚨痛、眼睛黏膜充血泛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不停哭泣、皮膚疹起水泡或甚至產生水泡破皮,則有可能是水痘或嚴重型的藥物過敏等,需要儘速就醫!

治療皮膚長疹、搔癢的藥物,包含「類固醇」及「抗組織胺」,專業皮膚科或小兒科醫師會根據寶寶的臨床症狀給予最合適的治療,許多家長對於類固醇藥物有刻板印象,認為服用後會有月亮臉、皮膚變薄等副作用,事實上,這是早期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所留下的陳舊觀念!

目前外用或口服類固醇仍是最有效及最安全的用藥,尤其大多數疾病僅需使用短期、低劑量的類固醇,就能獲得緩解,醫師會根據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劑量,待疾病改善後,便會將劑量調降或停用,幾乎不會產生不良反應,但若是家長不按醫師處方長期使用,就可能產生副作用!


治療疹子的藥物,有副作用?

另外,抗組織胺也是相對安全的藥物,主要分成長效及短效的抗組織胺,長效一天服用1~2次,較無嗜睡的副作用,短效需服用3~4次,較易產生嗜睡,故醫師常常會搭配長短效的抗組織胺同時治療,如白天吃長效類型不嗜睡、睡前吃短效類型則可減少因搔癢而無法入眠的現象,專業醫師會給予寶寶最合適的抗組織胺,對病情絕對是有好處的。

臨床上常看到家長因為過度害怕藥物副作用,而延誤就醫,導致小朋友因搔癢難耐而將皮膚抓破,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後續需要更多藥物治療,反而讓寶寶難受更久,提醒家長們,在寶寶的身體或皮膚出現異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縮短病程,讓寶寶提早恢復健康!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腸病毒一定會拉肚子、得過一次就免疫?解析腸病毒常見迷思、各階段觀察與照護重點

腸病毒「吃這4大特點食物」才會快好!冬瓜茶、布丁上榜 優格不建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