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早產兒喝母乳,不只喝營養,更是最佳良藥!媽媽產後儘早手擠乳,「餵」寶寶加油打氣

早產兒喝母乳,不只喝營養,更是最佳良藥!媽媽產後儘早手擠乳,「餵」寶寶加油打氣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比起足月兒,母乳為早產兒帶來的好處更多!由於早產兒母親的母乳,更能針對早產兒的生理特徵及營養需求,提供重要且好吸收的營養,保護早產兒免於感染的危險,幫助順利成長。對早產兒而言,母乳不只是營養聖品,也是最佳良藥!

文章目錄

早產兒│母乳哺育│早產兒喝奶│親子肌膚接觸│親餵│袋鼠式護理

當寶寶提早報到時,父母看著小小的身軀,免不了心疼孩子將要如何承受許多的考驗!同時,也自責怎麼會讓孩子早產呢?然而,比起這些擔憂與內疚,媽媽更需要對母乳哺育早產兒有多一點的理解,讓母乳成為寶寶成長的最大助力。

母乳是營養品.也是最佳良藥

母乳,是專為寶寶量身打造的客製化食物,彰化基督教醫院附設華仁愛產後護理之家副護理長吳儼涵指出,「不論什麼週數出生的孩子,媽媽的乳汁都能提供符合孩子需要的營養成分,當中的差異就在於比例的不同」。

她指出,由於早產兒的消化器官還不成熟,需要好消化好吸收的養分,又要提供適當的熱量,因此,比起一般足月嬰兒媽媽的乳汁,早產兒媽媽分泌的乳汁含有更多的蛋白質、脂肪、鈉、磷、維生素A與E、DHA、AA等營養素,這也說明了為何早產兒更需要喝自己媽媽的母乳,不僅含有合適的營養,且達到完全消化、吸收,更促進早產兒腦部及神經發育。然後,隨著孩子的成長,乳汁會自動變化所需要營養成分的比例。

吳儼涵副護理長表示,母乳中的抗體、淋巴球等等活性物質,可幫助免疫系統未成熟早產兒,發揮免疫的功能,減少感染的發生,尤其是早產兒常發生的壞死性腸炎,死亡率相當高,「若能及早提供母乳,可減少早產兒發生壞死性腸炎的機會,並有助減少死亡」,提升較高的生存機會。

對早產兒寶寶來說,母乳既是營養聖品,也是最佳良藥,她鼓勵媽媽,「有多少,餵多少,都能幫助到早產兒寶寶的」!

早產兒│母乳哺育│早產兒喝奶│親子肌膚接觸│親餵│袋鼠式護理

視早產兒出生週數與狀況.決定餵食方式

一般足月兒可在產檯上與媽媽進行產後親子肌膚接觸,展開母乳哺育的路程;未足月的早產兒則因體溫調節能力不足,出生後都會儘快送入保溫箱照顧,又該怎麼餵母乳呢?

吳儼涵副護理長說,「早產兒可視其出生週數與狀況而選擇適合的餵食方式,常見的餵食方式有親餵、瓶餵、杯餵、管餵」,說明如下:

.34週以下的早產兒,由於肌肉、神經的發育尚不成熟,吸吮反射不明顯,吸吮跟吞嚥功能也不協調,甚至可能使用呼吸器,故多以管餵方式餵奶,「將塑膠餵食管由口或鼻腔置入,讓管子直達胃部」。之後,再視肌肉、神經成熟度與「吸吮-吞嚥-呼吸」協調能力,評估是否改用瓶餵或杯餵經口餵食。

隨著早產兒的體重逐日增加,肌肉、神經也漸漸趨於成熟,待離開保溫箱後,媽媽可再慢慢改以親餵方式哺餵。

.35、36週的早產兒通常在心跳、呼吸、血氧濃度及體溫穩定狀態下,都可以直接吸吮乳房,住院期間,利用會客時間讓寶寶與媽媽進行袋鼠式護理,試著採用親餵;或是約好一餐的餵食時間,進行親餵或瓶餵練習;返家後則可依據寶寶進食的狀況,以少量多餐分段餵食。


親餵需要練習

身為國健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的吳儼涵副護理長表示,「親餵的寶寶要喝到奶,必須含乳、吸吮、吞嚥、呼吸等連貫動作一氣呵成,即使是足月兒,有時候也得要兩三天的時間,吸吮才會成熟,早產兒更是需要一段時間練習。所以,開始嘗試親餵時,寶寶可能吸一吸就睡著了,或是吸五分鐘就沒力氣,還要媽媽把寶寶喚醒,讓他繼續喝奶,每次的餵奶往往要費點功夫」。

練習親餵,可從和寶寶肌膚接觸開始,接觸使寶寶的情緒穩定,再慢慢讓寶寶接觸乳房,當他願意開始吸吮,轉成親餵之日就不遠了。過程中,請媽媽務必以耐心等待與陪伴,多讓寶寶有嘗試與練習的機會。如有問題,不妨找生產醫院、坐月子的產後護理之家或社區型泌乳顧問協助。


早產兒│母乳哺育│早產兒喝奶│親子肌膚接觸│親餵│袋鼠式護理

體力恢復時.儘快手擠乳

泌乳機制的運作是每當嬰兒吸吮乳房,會刺激泌乳激素的產生,而促進更多母乳的分泌。但早產兒不在身邊,少了寶寶的直接吸吮,媽媽又該如何開啟泌乳機制的運作呢?

吳儼涵副護理長建議,「產後當體力恢復時,儘早開始手擠乳,約每隔2~3小時擠乳一次。在固定時間擠奶,不僅有助子宮收縮,也能順利啟動泌乳機制,頻繁擠奶可幫助儘快建立並維持奶量」。她強調,「一開始,可能僅有少少的量,都不要在意,哪怕是一點點,對寶寶而言,都是滴滴珍貴的聖品。最重要的是撇開壓力,維持好心情,才能讓後續的泌乳機制順暢運作」。

如果寶寶的狀況穩定,經醫師評估可進行袋鼠式護理,則請媽媽把握機會進行。同時,可請人幫忙拍下合照,在自行擠乳時拿來看,想像寶寶就在身邊的模樣,可幫助刺激噴乳反射,進而增加乳汁的分泌。

身為早產兒的媽媽,很難不擔心量不足怎麼辦?吳儼涵副護理長表示,「有的早產兒寶寶剛出生時,因醫療因素需要暫時性禁食,媽媽可儘早擠乳,提前庫存備用,等待寶寶能進食時使用;若寶寶出生後經評估可立刻進食的狀況下,則可直接哺餵母乳,若有母乳分泌不足、母嬰分離、或其他醫療因素的情況下,除了母乳外,可使用早產兒配方奶做為補充,請媽媽不要因擔心而給自己壓力」。

早產兒│母乳哺育│早產兒喝奶│親子肌膚接觸│親餵│袋鼠式護理

早產兒喝奶常見狀況

當寶寶在保溫箱時,餵奶有醫護人員代勞,養到一定的體重可出院時,讓父母帶回家照顧,餵奶就要靠自己了。雖然出院前,都有安排居家照顧護理指導,但真正自己來,不論是瓶餵或親餵,都不免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畢竟早產兒的神經、肌肉發展仍不足,喝奶時常會有嗆奶或發紺的狀況。

吳儼涵副護理長指出,「早產兒容易在哺餵過程中睡著、親餵時出現無效性吸吮、吸吮吞嚥協調性不佳或伴隨呼吸不穩、瓶餵過程中因吞嚥不及而從嘴角溢奶等情形。提醒父母,餵食過程中要隨時仔細觀察寶寶的狀況,可觀察膚色是否發紺、吞嚥時的嘴角是否頻繁溢出奶水,甚至出現嗆奶、寶寶身體往後弓起時,都要暫停餵奶,當寶寶呼吸恢復平順、膚色紅潤、無嗆咳等狀況,即可再繼續餵奶」。

若呼吸不穩的狀況愈來愈頻繁、明顯臉部發紺、蒼白、嚴重胸部凹陷、體溫異常過高或過低,建議需要進一步送醫檢查。如果只是睡著,可試著喚醒寶寶。

在親餵過程中,媽媽也需要觀察寶寶含乳、吸吮、吞嚥、乳汁移出的狀況,了解寶寶在哺乳過程的能力及穩定性。若寶寶出現睡眠經常超過四小時、活力變差、焦躁或哭聲變弱、吸吮三到四下後就沒有明顯吞嚥動作、一天尿量小於6次,或伴隨有橘紅色或淡粉紅色的結晶尿、總是醒著或未感覺飽足、體溫異常,應適時調整餵食計畫,若情況仍未改善,則需連絡醫療專業人員。


喚醒寶寶喝奶的技巧

親餵總是較為費力,若寶寶喝一喝就睡著的話,媽媽可試著打開寶寶的包巾,吳儼涵副護理長說,「餵食過程中,有些寶寶會進入睡眠狀態」,可以嘗試打開包巾、輕輕搓或拍拍寶寶的背部、跟寶寶說說話、換邊哺餵,這些都是可以喚醒寶寶的方法。

如果喝奶時間到了,寶寶還在睡覺,可藉由換尿片喚醒寶寶,以親餵方式哺餵。若寶寶還是沒醒來,但真的到該喝奶的時間,則可改用瓶餵餵食。


早產兒│母乳哺育│早產兒喝奶│親子肌膚接觸│親餵│袋鼠式護理

只要喝母乳.親餵瓶餵都好

至於親餵好或瓶餵好,沒有一定的答案,她指出,「寶寶若3~4個小時沒有出現明顯尋乳行為,可嘗試喚醒寶寶,評估親餵狀況,必要時,可依情況採取瓶餵;如有尋乳行為,即可進行親餵。建議出院後,可嘗試親餵,觀察含乳吸吮能力、乳汁移出及寶寶吞嚥表徵、大小便的狀況,了解是否進食足夠的奶量」。

吳儼涵副護理長表示,「如有特殊狀況無法親餵母乳而需採瓶餵時,考量早產兒寶寶的呼吸和吞嚥的協調性不佳,建議採用嬰兒主導式瓶餵,由寶寶自行決定要喝多少奶,喝累了可休息,等等再喝,給寶寶時間自行調適喝奶的速度,否則可能會來不及吞嚥,吞嚥時又忘記呼吸」。此外,避免母乳變質,「回溫過的母乳,若已餵食寶寶,請於一小時內餵食完畢」。

照顧早產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餵母乳也不是容易的事,只要有意願餵母乳,親餵瓶餵都好,但不要忘記媽媽非常需要家庭成員的支持,才能放開心情迎接一切的挑戰!


早產兒剛回家照住院的餵食方式.再慢慢調整適合寶寶的喝奶頻率

吳儼涵副護理長說,「剛出院且尚未成功達到有效哺乳的媽媽與早產兒寶寶,通常出院後的餵食計畫,會以早產兒住院期間定時定量的方式餵食。

回到家後,父母除了依據住院期間的餵食方式,更可透過日常照顧的經驗,了解自己寶寶的餵食暗示行為,增加日常親餵母乳的練習次數與頻率,藉由親餵過程中,觀察寶寶吸吮吞嚥能力及穩定性,促進成功母乳哺育,父母也可藉由觀察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作息,重新調整適合寶寶的喝奶頻率」。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早產兒爸媽必修課:常見併發症有哪些?孩子5歲前都不能掉以輕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