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寶寶睡覺愛哭又愛鬧,到底是生病還是睡不好?六大睡眠倒退期全面解析,一次了解各階段睡眠魔王

寶寶睡覺愛哭又愛鬧,到底是生病還是睡不好?六大睡眠倒退期全面解析,一次了解各階段睡眠魔王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寶寶本來晚上睡覺都很安穩,怎麼會突然開始半睡半醒、哭鬧不休,難道是生病了嗎」?好的睡眠才能帶給孩子好的生長發育,若是嬰幼兒有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久而久之不僅會出現身體、精神上的問題,也會導致大人出現睡眠障礙,因此,父母應細心觀察寶寶平日中睡覺的狀況,適時發現問題並予以解決。

文章目錄

睡眠│睡眠倒退期│夜醒
許多爸媽為了讓寶寶在晚上好入眠,選擇到戶外放電,但此舉有可能會更難進入睡眠。圖/shutterstock)

聽過「睡眠倒退期」嗎?這是指原來睡眠模式已經穩定的孩子,突然在某一日,開始出現頻繁夜醒、白日的小睡時間變短,甚至根本不願意睡覺等等狀況。酣然兒科睡眠顧問創辦人阮湘雯表示,每個人的睡眠倒退發作時間不盡相同,家長應該放寬心尋求專家諮詢,相互合作找尋原因,如此,才能對症下藥。

每個寶寶睡眠倒退的程度、反應都不一樣,但多數會維持2~6週;而大部分嬰幼兒有睡眠倒退期的問題,主要會出現在新生兒時期、4個月大、8~10個月大、1歲、1歲半、2歲時左右,對此,阮湘雯顧問針對這六段時期提出說明。


寶寶難入睡.迷思大破解

許多爸媽為了讓寶寶在晚上好入眠,選擇睡前帶他們到戶外放電,或是進行讓孩子精神上非常興奮的遊戲,但是此舉有可能會因為接受過度的刺激,而更難以進入睡眠模式,建議還是以按摩、聽搖籃曲、說故事時間來促進睡意為佳。


第1次睡眠倒退期.新生兒

在整體的睡眠倒退期中,為最輕微的倒退期,僅發生於少部分人身上。

發生原因

新生兒還未具備分辨白天與黑夜的能力,加上他們的褪黑激素(由大腦分泌的荷爾蒙,掌管人體的生理時鐘與睡眠的韻律)也尚未分泌,所以會有作息紊亂、斷斷續續的睡眠狀況,沒有固定的睡覺時間。

解決辦法

新生兒的驚嚇反射發生頻繁,可用包巾將雙手包覆起來,以提升整體安全感。此外,8週大的新生兒,荷爾蒙系統的運作已有雛形,不應該會有日夜顛倒的問題,建議父母在他們白天休息時,拉上窗簾阻擋陽光,讓昏暗的環境幫助身體放鬆,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

第2次睡眠倒退期.4個月大

大部分的嬰兒會在3.5~5個月大間有睡眠倒退,通常會在2~3週內獲得改善。

發生原因

4個月大時,掌控睡眠的大腦區塊正在快速成長,從原先兩階段的淺眠期及熟睡期,轉為成人睡眠模式的入睡期、淺眠期、熟睡期與快速動眼期。此時的嬰兒,開始有粗動作的發展,能夠抬頭、轉頭、翻身等等,一旦對新動作感到新奇,便容易在半夜愈翻愈亢奮,導致睡眠狀態不穩定。

另外,嬰兒會開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吸引力,逐漸認為喝奶是一項無聊的行為,同樣的味道也讓他們感到煩膩,因此會有厭奶的表現。當白天攝取熱量不夠時,便會頻繁夜醒討奶,陷入夜晚用餐,白天卻不會飢餓的惡性循環。

解決辦法

嬰兒一旦過累,就會有負面情緒、哭鬧、不易入睡,小睡過短、頻繁夜醒、早起等。當家長發現他們有放空、揉眼睛的睡眠訊號時,可配合時段讓他們進入睡眠,進而提高每次入睡的成功率,同時應該助其養成自主入眠的習慣。

若是嬰兒仍無法保持自主入睡及自主接覺(不需人為干預就能自己再次入睡),爸媽可試著遞增輔助,首先,嘗試利用推車或汽座幫忙,若仍有困難,再加入拍睡、抱睡,阮湘雯顧問特別提醒,千萬不要輕易運用奶睡,除非有高燒、住院特殊情況,才考慮動用到最後一步。

睡眠│睡眠倒退期│夜醒
(7~8個月大的嬰兒,因正值睡眠轉換過渡期,容易因為過累,而有暴哭情況。圖/shutterstock)

第3次睡眠倒退期.8~10個月大

持續3~6週,平均約4週。

發生原因

此階段的嬰兒剛好處於一系列大動作發展的階段,能獨立爬行、坐穩、扶牆站立,甚至會半夜起床練習這些動作。7~8個月大的嬰兒,會逐漸調整日常作息,白天小睡的時間愈趨減少,在這個睡眠轉換的過渡期,他們容易因為過累,而有暴躁、暴哭的情況。

8~10個月大的嬰兒對於「物體恆存」的概念,還處於模糊認知地帶,因此會下意識地認為,視野範圍內若看不到父母,他們就會消失不見,此時期也是分離焦慮的高峰期。

另外,長牙也是引發睡眠倒退期的其中一個因素,較為敏感的嬰兒可能會因長牙期的疼痛、紅腫,而有情緒不穩定、睡眠不安穩的現象。不過,家長要特別注意,若是嬰兒在長牙前的2~3週就睡不好,可能就不是睡眠倒退期的主要原由。

解決辦法

父母可試著在白天與嬰兒練習短暫分離的小遊戲,例如:藉由「躲貓貓」熟悉物體恆存的概念、在他們情緒穩定的時候,告知嬰兒會先離開一陣子再回到他身邊,慢慢熟悉分離的感覺。

由於此時正值大動作發展時期,嬰兒學會站立後,也會在半夜持續練習,但這個階段的寶寶還未學習該如何坐下,夜晚可能會突然站起來後就動彈不得,阮湘雯顧問建議,家長可在白天的活動時間中,多與他們一同練習扶著傢俱站立,再緩慢蹲坐,藉此熟悉坐下的方法。

若父母確認睡眠倒退期的主因,與正值長牙期有關,晚上當嬰兒因為長牙哭鬧時,可試著用溼紗布輕按牙周,減緩不適,白天也可利用固齒器降低不適感、壓力。

睡眠│睡眠倒退期│夜醒
(父母可與孩子一同進行睡眠模式,進一步讓他們了解即將準備入睡。 圖/shutterstock)

第4次睡眠倒退期.1歲

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大約維持3週左右。

發生原因

1歲之後的寶寶正處於身體全面發展的階段,能比以往更快速地學會各種技能,時常因為新奇、好玩而捨不得睡覺。此外,有些父母會送寶寶進入托嬰中心,讓孩子必須重新適應陌生的環境、照顧者、作息,這些都是有可能產生睡眠倒退的原由。

解決辦法

寶寶在10個月大學會走路之後,會開始熱在其中,無時無刻不想要練習,爸媽在這時候不該阻止他們走路的欲望,而是採取放手讓寶寶自由行動、探索各種不同的地面。當白天行走的需求被滿足後,夜晚自然不會因為需要未被滿足,而突然起床練習。

幼兒在這個階段已經建構出初步的因果關係概念,所以家長可進行睡前儀式,例如:專心陪伴、與他們親密互動,若是幼兒的語言發展良好,可仔細聆聽他們的童言童語並給出回應,幫助寶寶的身體和大腦知道,進行儀式時,就代表要準備入睡了。 

第5次睡眠倒退期.1歲半

睡眠倒退期約維持3~6週。

發生原因

此時期正是幼兒在長犬齒、臼齒的階段,會常常因為牙床的強烈不適感而影響睡眠,除此之外,這個時候的孩子認知及語言發展有非常大的躍進,開始會表達意見、挑戰、試探父母的教養界線,有「入睡拖延」、「午睡不睡」的現象,或夜醒時需要家長的持續安撫,才能再次入眠。

在過度疲累的狀態下,情緒會更為焦躁,變成白天影響夜晚,夜晚又影響白天的惡性循環,是所有睡眠倒退期中最棘手的一個階段。

解決辦法

1歲以後,幼兒會頻繁表達自我,此時,父母的態度及立場一定要堅定且溫柔,引導他們往健康的方向發展。雖然此階段的孩子,睡眠需求可能會減少,但是,阮湘雯顧問表示,爸媽還是應儘量避免更動入睡時間,應採用「小幅度」的睡眠變動模式,讓幼兒不會因為在短時間的睡眠變化,而引發作息的紊亂。


幼兒2歲以後可不午睡?

有些孩子的睡眠倒退期,是發生於小睡期間,此時期的他們已由原本的2次小睡,轉為1次小睡,有的人甚至會在小憩時就進行拖延戰術,或是拒絕午睡。但事實上,午睡能幫助調節下午、傍晚的情緒,並具有提升專注力、強化學習力等益處,阮湘雯顧問建議,爸媽仍應堅持健康作息,直到孩子3~5歲之間不需要午睡為止。


睡眠│睡眠倒退期│夜醒
無論是哪個階段的睡眠倒退期問題,一定得保持同樣的教養原則,不要更動寶寶睡眠習慣。圖/shutterstock)

第6次睡眠倒退期.2歲

若是屬於生長發展造成的問題,通常幾週後就能恢復過往的睡眠狀態。

發生原因

俗話說:「兩歲貓狗嫌」。此階段的幼兒相較1歲半時,更會堅持己見,除了滿口「不要、不要」外,還會透過將尿布脫掉、丟娃娃等舉動,來進行拖延戰術、抗拒入睡。

兩歲以後,孩子會開始有「做夢」的情形,大腦會把白天所吸收到的記憶,重新組合成夢境,當發生噩夢時,就會讓幼兒害怕而驚醒,進而拒絕再次入眠,同時,由於小孩豐富的想像力,他們會害怕黑暗、假想怪獸躲在床底等等,因而對「睡覺」這件事,感到恐慌。

解決辦法

當孩子因為未知的恐懼而害怕睡眠時,第一步驟就是要與幼兒溝通,詳細了解他們害怕的事物。舉例來說,若小朋友擔心床底下會出現怪物,家長可帶著他們一同將床底下的空隙塞滿,營造安心感。

分離焦慮是睡眠倒退期中常見的主要原因,許多人可能會因為沒有主要照顧者陪同入睡,而感到不安,建議父母可在睡前,增加10~15分鐘的一對一親子時光,例如:床邊故事、親子共讀等等,給予更多的關愛與注意,有助於減輕睡前分離焦慮。


立下界線.讓孩子了解真正的睡眠

無論是哪一個階段的睡眠倒退期問題,家長一定得保持同樣的教養原則,千萬不要為了短時間的睡眠倒退,而隨意更動寶寶的睡眠習慣,例如:有時要求自主入睡,有些時間卻由父母抱著哄睡,長久下來,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反而更抗拒睡覺。

此外,面臨孩子的睡眠要求時,爸媽須彼此溝通好,訂定基本原則、設下底線,如此,才不會助長睡眠震盪(睡眠倒退),也會讓未來的教養更容易執行,進而有助小孩身心的全面發展。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培養寶寶睡眠規律,就從「這年紀」開始
小柔媽咪的育兒趣:我所堅持的「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