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孕期40週超音波檢查特輯‧概論篇

孕期40週超音波檢查特輯‧概論篇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超音波檢查是準媽媽們最興奮、期待的事,不但可以看到子宮內的環境,更可以了解胎兒的健康情況,不過,超音波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和數字又分別代表什麼意義?對超音波檢查又該有哪些正確的認知呢?

明暗深淺的影像大有來頭

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祝怡麟解釋,超音波檢查是指藉由超音波機器,經由聲波的迴聲,再藉著不同的明暗來呈現出肉眼可以看到的影像,一般超音波都是黑白色系,但有些超音波呈現橘色或綠色,其實是另外加的顏色,並非實際的顏色。實際上超音波的影像是以明暗深淺來表現,就像畫素描一樣,有深有淺去呈現一個立體的圖像。
祝怡麟醫師指出,通常早期(約5~6週)會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健保給付),主要是觀察胎兒心跳、胚胎著床的位置、檢查子宮或卵巢是否有腫瘤。

第20週(產檢給付)時是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祝怡麟醫師表示:「這次檢查會幫準媽咪從頭到腳仔細看,看看胎兒是否有兔唇或其他重大外觀異常。」

有些孕婦需在第22~24週時進行高層次超音波(需自費),察看胎兒的腦部結構、四肢手指、心臟、肺部、肝臟,她指出,需進行該檢查的情況如下:

‧ 第20週時的超音波檢查發現胎兒有部分異常需進一步確認。
‧ 孕婦本身有潛在性的疾病(如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
‧ 孕婦有其他遺傳性疾病。
‧ 前一胎的寶寶有異常情況。
‧ 孕婦是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

然而隨著週數愈大,超音波檢查因胎兒愈來愈大、羊水愈來愈少,其準確率隨之下降,至於整個孕期究竟該照幾次超音波?祝怡麟醫師表示,應視孕婦的個別情況,來決定需進行幾次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的能與不能

Q:很多人以為超音波是萬能的檢查工具,看到寶寶是正常健康的,就以為萬無一失了,然而,生出來的寶寶卻有異常狀況,因此衍生醫療糾紛。究竟超音波檢查可到什麼程度呢?

A:超音波檢查能做的事:從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出胎兒的數量,胎盤的位置,外觀是否有明顯異常,能預估胎兒體重,胎位正不正,羊水量夠不夠;亦可篩檢出嚴重的構造異常。
超音波檢查不能做的事:在胎兒心血管異常方面,只能看出外觀異常,例如少一個心室或心房、血管倒置或瓣膜有問題;但像心室缺損問題,若缺損的位置不容易看到、或是洞太小,則無法看出;而心律不整的問題也是看不出來,超音波檢查仍有其極限;至於媽咪們最關心的「胎兒是否缺指」,因胎兒大多是握拳頭,因此,超音波檢查無法數出胎兒的手指頭。
事實上,媽咪們應有正確的觀念,不管做多少次的超音波,基本上無法100﹪的確認胎兒是否正常,因為微小的異常是無法透過超音波檢查看到的。

超音波檢查 為「萬一」做準備

Q:有些媽咪不做超音波檢查,有些媽咪則是每週必做,甚至稍有異樣就請醫師再三詳細檢查,究竟是否有此必要性?做與不做之間該又如何拿捏呢?

A:祝怡麟醫師表示,照超音波的好處在於,若胎兒是異常的,父母在六個月前有權決定是否終止妊娠,然而,若是單純兔唇之類的小問題,父母提早知道,至少有心理準備面對寶寶可能會有的狀況,醫師也會提供產後寶寶顏面重建、手術的相關資料。

她強調,讓父母知道這些異常最大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終止妊娠,而是家人有時間去面對或考慮後續的處理問題。針對完全不做檢查的準媽媽,祝怡麟醫師認為,「當她生出異常的寶寶時,其實不只家人和自己受到影響,就另外的角度來說,這也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擔,例如個人無力照顧孩子,而孩子又無自理能力時,則需轉嫁至社會,這類型的孩子或許會很長壽,不論金錢或精神上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這樣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胎兒體重估算存在10%誤差

Q:準媽咪們最在意的胎兒體重,確實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估算,不過這些數據重要嗎?異常的評估標準何在?媽咪們應該如何看待?

A:醫師透過測量胎兒的頭圍、腹圍及大腿骨的長度,運用程式推估出胎兒的體重(公克)。有時換算的頭圍、腹圍、腿長的週數不同,導致體重估算的數值略有誤差,誤差值約10%。對此,祝怡麟醫師強調,超音波得到的數據其實是一個參考值,僅具參考與篩檢價值,若再加上「人為誤差」和「超音波機種不同」等因素,實際上是無法獲得非常精準的數字,只要沒有落差到4週以上,其實對胎兒正常的成長並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