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試用評鑑> 媽咪選物文> 我有「囤積症」嗎?無法整理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我有「囤積症」嗎?無法整理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我是中日文主持人,也是JALO日本生活規劃師協會(Japan Association of Life Organizers)台灣第一梯認證講師─劉宇彤Haruka。

近日(2020/11/22)台北市立法委員─高嘉瑜委員在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上,分享了自己住處的照片,是在地板上堆成一座座小山的衣物,並提到「因為囤物症,租屋處東西堆積如山像資源回收廠而無法搬家」引發網路熱烈討論。

 
 
圖片轉載自高嘉瑜議員粉絲專頁
  

先講結論:

1. 囤積症是精神疾病

2. 囤積症和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

3. 囤積症和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

4. 囤積症和完美主義性格有關

5. 囤積症和OCD(強迫症)有關

6. 高嘉瑜委員並沒有囤積症!!!

首先真的很佩服高委員願意上傳自己房間的樣貌和大家分享,畢竟以高委員身為政治家與「港湖女神」,一般應是不會想讓他人知道自己比較「掉漆」的一面。也因為她這篇po文讓我發現:一般大眾對於囤積症的認知,經常與「物品過多」「物品散亂」劃上等號。我的感覺是,高委員應該和許多人一樣,因為某些暫時性因素導致「無法整理」,可能是生活忙碌,或現行的整理收納方法不適合自己等,然而這與囤積症之間還有一段天差地遠的距離。在日本JALO生活規劃師協會的2級認證課程中,提出「無法整理的5個主要因素,其中之一為「物品的總量過多」,而物品總量過多的背後又有「明顯是垃圾的雜物數量很多」這個情況。以一般社會觀點,被判斷為是垃圾的物品過度囤積於家中,甚至影響生活機能與身心健康,就是所謂的囤積症。

●囤積症是精神疾病

圖庫素材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 溜め込み症)
在2013年已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正式定義為精神疾病。若身邊有親友家中囤積大量明顯是垃圾的物品,需要交由專業心理專家評估並接受幫助。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最新版,對囤積症有以下敘述:*註1
 
1. 不論物品價值,對於丟棄、放手持有物品有持續性困難。 

2. 想保存物品,覺得丟東西非常痛苦是無法丟棄的主因。

3. 因為無法丟棄的物品散落生活空間,造成空間無法發揮原本應有的功能甚至造成危險。必須透過第三方(例如家人與清潔業者、政府機關等)介入才能維持。

4. 囤積症除了臨床意義的痛苦,也會導致社會性、工作,與其他層面的障礙。

5. 囤積症非其他醫學疾病(如腦部損傷、腦血管疾病)導致。

6. 囤積症難以透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狀解釋。

另外,囤積症伴隨「過度收集物品」的行為,且本人不一定有病識感。

●囤積症也和這些因素有關

①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患者因注意力不穩定,容易轉移原先集中焦點,無法保持注意力。無法處理日常生活的基本課題為ADHD的基本症狀之一。此外,ADHD患者空間認知能力較弱,對於什麼東西應該放在哪裡沒有頭緒,難以維持空間與物品的整齊。使用完的物品無法復位、容易散亂在生活空間裡。*註1

②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提倡斷捨離的山下英子老師,在其著作《父母家的斷捨離─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中描述父母的囤物狀況:「父母那一代經歷過時代劇變,走過物資極度缺乏的戰亂時期,留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認為這就是他們最後變成囤積狂的原因。」

因為曾遭逢重大事件,記憶中還保留當時的困難與痛苦,為了不想「再次發生」而時常對未來感到憂心、防範,所以在人生中曾有匱乏體驗的人較容易導致囤物行為。

日本節目「跟拍到你家(家、ついて行っていいですか)」,也跟拍到一名38 歲女性的家中。一踏進門口,工作人員都嚇壞了,因為印入眼簾的竟是一間垃圾屋。*註2

 喝完飲料的杯子就放在床邊重複使用,冰箱食材放到腐爛,煮完烏龍麵的鍋子閒置到發黑,穿完的內衣褲不洗、直接買新的,整個房間充滿垃圾…許多讓人頭皮發麻的事蹟,其實背後有段悲傷的故事。工作人員發現了她與一位男性的合照,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已經過世的男友,而這個房間自此以來就慢慢變成了這個樣貌。(其他細節就不暴雷了。)我想這些物品的囤積,就是陪伴心中傷痛的一種方式吧。

③ 完美主義性格

容易對眼前的持有物思考各種可能性,難以決定要留或不留而拖延著。預設自己若做出錯誤決定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不丟」的決策會讓完美主義的人感覺「能夠掌控事情的發展。」*註1 

④ OCD(強迫症)

 
罹患強迫症的人會陷入一種無意義、且令人沮喪的重複想法與行為當中,但是一直想卻無法擺脫它。*註3 山口大學醫學系腦機能病態學準教授─松尾幸治,曾發表一篇強迫症與囤積症患者的論文。一名日本23歲女性強迫症患者,在12歲時初次發病,會不斷強迫自己思考:「我是不是有丟掉重要的東西?」
雖然後來接受了治療,但在大學三年級時病情加重,會不時確認包包或桌子裡的物品。因為擔心自己不小心丟掉重要物品,連報紙、雜誌,甚至點心跟食物的包裝紙也囤積下來,到最後塞滿整個房間。為了逐一確認自己的物品,一天下來就耗掉大量時間,漸漸足不出戶。因沒有時間吃飯,進食量也越來越少,最終因為囤積症導致身體衰弱而住院接受治療。*註4

●找到無法整理的原因

我不是心理學與腦醫學專家,能夠和大家分享的只有囤積症與疾病的關聯性與專家們的說法。如果是上述因素而懷疑為囤積症,建議各位直接尋求精神科或腦科的協助。一般情形,若沒有明顯是垃圾的物品大量囤積的話,可能只是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整理。那麼如何找到癥結點呢?

 
JALO日本生活規劃師協會串聯「人」「物」「空間」,形成生活規劃術地圖(Life Organize Map)可供初步檢視。
 
 
 
人:行動與習慣、思考與感情、環境與關係。
物:(持有物的)量、質、率。
空間:面積、使用方法、收納率。
基本上無法整理的問題都來自於上述之一。

因此我也留言給高委員,建議她可以朝這些方向檢視:
 
 
唉唷!立法委員的生活肯定很忙碌,但人家絕對不是囤積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