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遊戲與玩具.對孩子的價值與意義

遊戲與玩具.對孩子的價值與意義 啟動 LINE 推播,即時通知最新訊息

(2021.04更新)孩子出生後,除了照顧他的飲食與睡眠,陪玩,也是育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遊戲,是孩子的每日大事,玩得好,不僅促進孩子的各項發展,也可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與話題。


孩子出生後,基於愛護的心情,他的任何需求,爸媽都想好好完成。玩具,通常是爸媽表達疼愛的方式之一,無論是想讓玩偶陪著寶寶睡覺、讓寶寶咬,或是讓寶寶盡情遊戲,都順理成章地成為家長為寶寶買玩具的動機。

細心的家長一定曾觀察到,無論買什麼玩具,孩子1歲~1歲半之前,最有興趣的物品仍然是遙控器、衛生紙、拖鞋或家中常見的居家用品,新買的玩具經常在孩子手邊敲敲、摸摸、啃啃後,一下就失去興趣了。(推薦文章:寶寶五感發展起步走

這並非是指孩子對玩具沒興趣,而是在孩子1歲之前,多半只對有聲光效果的物品感到有興趣,例如聽到玩具會唱歌、按按鈕、敲桌子有聲音,就會覺得有趣,但說明書上玩具的操作與正確玩法,對1歲之前的寶寶來說,並無意義。

大約在寶寶1歲~1歲半時,開始會模仿,也許不懂得操作方式與意義,但會學著大人將玩具電話放到耳邊,逐漸開始能做出符合玩具功能的動作,而不再只是敲敲打打。

此外,不同年齡層孩子對玩具的興趣不同,1歲之前,孩子尋求聲光刺激,1歲半開始出現模仿動作,2歲~2歲半,可以模仿一系列的動作,如:切蛋糕、放盤子、分送食物等,3歲則開始角色扮演、5歲開始在遊戲中加入劇情。

因此,家長給予玩具時,須順著孩子的發展調整期望,不要期待1歲的孩子拿了玩具刀子就知道要切玩具水果,或是阻止1歲前的孩子透過敲打玩具製造聲響。

除了提供玩具之外,與孩子一起投入遊戲中,能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與話題,並讓孩子喜歡與爸媽一起玩、分享心情。陪伴孩子遊戲時,家長應退居為參與者與觀眾,讓孩子主導遊戲,無論是角色扮演或劇情走向,爸媽只需要做到觀察與傾聽即可,應避免過多的批評與指導,才不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推薦文章: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玩娃娃不會讓孩子「變成」同性戀

有些家長因為個性比較急,做事習慣按部就班,與孩子遊戲時,也希望孩子遵循正確步驟或不允許慢慢動作,建議家長,與其在遊戲中不經意地阻礙孩子想像力或造成孩子遊戲的壓力,不如為孩子找到同齡的玩伴,讓他自在地在自己設定的劇本中扮演喜愛的角色,方能讓遊戲帶給孩子更多學習與價值。
繼續閱讀